欢迎访问巨鹿人民政府网站

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

发布时间:2021-02-24  发布机构:巨鹿县教育局  浏览次数:82  字体:[  ]

体裁分类:其他  主题分类:科技、教育  索引号:jlxwhxwtyj/1614153701790

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

巨鹿中学高级教师    夏丽霞

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》中说“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、实践性课程。”其中实践性强调的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,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,积累言语经验,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。

语言学科核心素养只是包括“语言建构与运用、思维发展与提升、审美鉴赏与创造、文化传承与理解”四个方面,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,其他三方面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,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。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:应用能力、审美能力、探究能力,并且积极提倡自主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。面对新课标,反思过去的教学模式,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,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:

 “这种宾语前置的句式咱们之前讲过好几个,谁能举个例子?”

学生一脸茫然,摇摇头:“举不出来了”。我只好越俎代庖。

 “这个词咱们以前学过,想想在哪一课?”

学生一脸苦思状,就是想不起来。最后不得不由我提醒,学生们才恍然大悟。

“这个成语咱们上次考过,还记不记得了?”

这回好,大家异口同声“不记得了”。我哭笑不得。

回想一下,凡是我讲过的东西,我会记得很牢,可是问学生的时候,他们却没有什么印象,或者只是隐隐约约记得一点儿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是被动的接受者,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。想一想,凡是我们亲身经历、主动参与的事,我们会记得很清楚;如果只是做袖手旁观者,那些知识只是浮光掠影地了解,终究会如过眼烟云,转瞬即逝。

现在的课堂上,就有很多的学生,他们不是扮演着主动参与者的角色,而是一个等闲的旁观者;不愿去积极思考,只愿坐听别人的回答。

所以,老师讲过的东西,老师记得很清楚,学生们能够记住的却少得可怜。所谓广种而薄收,课堂教学效率极低。

不妨这样算一下:一节课,老师用一般性的语速,每分钟讲二百字,一节课若讲三十分钟的话,一节课就有六千字的容量。这六千字学生能记住多少呢?一千字?恐怕不能!一百字,恐怕也够呛!因为你这节课讲的清清楚楚的内容,下节课你再问他,都有好多学生回答不上来。这就是因为学生们是在被动的接受,而不是主动的参与。

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?

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由课堂的被动的旁听者,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。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?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呢?在教学实践中,我总结了以下做法:

第一,注重预习,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

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”,课前预习是学习的起始环节,可以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。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及重点、难点,预知自己存在哪些问题。对于一些篇幅较长,有一定理解难度的篇章,课前预习就尤显重要了。试想,学生如能带着问题去听课,那他就会带着迫切解惑的目的性,有了目的就有了动力,就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,听课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。

故而,每节课前我们都应该给学生留好预习任务,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,或者让学生自己进行预习,把预习中的疑问记下来,在课上注意听讲,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。经过预习之后的课程,学习起来会觉得轻松许多。长期坚持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,还可以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。

第二,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、交流与合作,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

 萧伯纳说:“你有一个苹果,我有一个苹果,我们交换一下,一人还是一个苹果;你有一个思想,我有一个思想,我们交换一下,一人就有两个思想。 ”所以,学习期间,学生们思想上的讨论、交流就尤显重要了。

 在课堂上,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要越俎代庖,要鼓励学生来解决,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会让学生产生表现欲和满足感,学生就会不再满足于被动地坐听,从而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。学生不能单独解决的问题,可以让学生协作解决,将学生分成几组,对指定问题进行讨论交流,并自选代表总结发言。在讨论的过程中,小组成员可以畅所欲言,互相交流观点看法,甚至可以互相辩论,问题越辩越明嘛。在讨论中问题解决了,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强了,知道了互相交流的重要性,吸收了别人的长处,也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。

在这里要注意的是,提出问题之后,我们不能因为教学时间紧就越俎代庖,忽视了学生的看法,或者随便提问三俩个学生,便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;而应该给学生比较充分的讨论时间和发言的时间,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,对学生独到的看法要给予肯定和赞扬。此外,还要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,引导学生的讨论动向,防止讨论的偏向甚至跑题。在讨论中老师是组织者、指导者,也是参与者和分享者。老师的加入,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第三、注重学生提出的问题,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

爱因斯坦曾经说过:“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因为有问题,才会有思考,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。”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,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“质疑并解决问题的能力”。

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,学生对许多问题确实讨论了也回答了,但是这些问题几乎都是老师课前设计好后交给学生的,学生主动提出来的问题却很少。学问学问,一半在学,一半在问。很多时候,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,也更有难度。所以在教学中,我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。

在课堂上,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,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压力,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,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,也应该给予鼓励。其次要告诉学生提问可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,先易后难,先从字词句段开始,再到篇章结构、思想感情,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,自然就会发现问题。再次面对学生的每一次提问,好问、多问,甚至怪问,都要耐心地倾听,与学生们一起探讨解决。

学生能够提出问题,说明学生在主动地进行思考,有思考才会有收获,有收获才会有更大的热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,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永远比被动的接受效果要好得多。敢于质疑,能够提出问题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,我们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这种品质的培养。

第四、注重应用,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

用教材教语文,不是教语文教材,教材不是圣旨,而是教学的凭借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,学以致用,提高应用能力。所以要立足课内,辐射课外,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,适当的举些例子,做些练习,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,能够举一反三。这样才能训练学生学会迁移,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。

以上四点,是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浅见。归根结底就是一点,即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,就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“动”起来,变得积极主动,即要动脑想,动手写,动口说。学生一旦“动”起来了,师生之间有了互动,课堂气氛有了松动,也就打破了原来的僵化和沉闷,我们期待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实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