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7年4月,毛泽东在《新青年》发表《体育之研究》一文,其中论及“体育之效”时指出: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。目不明可以明,耳不聪可以聪。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,即使是至强者,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;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,增益其所不能,久之也会变而为强。因此,“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,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吾生而弱乎,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,未可知也”。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“强”与“弱”这两个字,既相生又相克,既对立又统一。早在100多年前的1917年,毛泽东在《新青年》上发表文章《体育之研究》,便指出了身体强弱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:“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,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。”其思想见解便开创了我国现代体育理论之先河。毛泽东发表这篇文章,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,中国人被称为“东亚病夫“,在体魄上无法自强,更因为国家被列强环视,满目疮痍,民不聊生。他以“身强”而言“国强”,意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。是的,“强大”是人们追求的目标,学习、生活、工作概莫能外。体育追求更快更强,个人追求自立自强,国家追求繁荣富强。强,是身强力壮,不是外强中干;强,是自强不息,不是好胜争强;强,是发奋图强,不是弱肉强食。弱,也有身体与心理之分。韬光养晦,处下守弱,是一种修养;携老扶弱,扶贫济弱,是一种品格。古训有云:“水低成海,人低成王。”“圣者无名,大者无形。”强,不仅是指强壮的肢体,更是指人内心的强大。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,静止是相对的,运动才是绝对的,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。老子也深悟强弱转化、物极必反的道理。他说:“曲则全,枉则直,洼则盈……”他还说“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。”是的,水是柔弱的,但水滴石穿,能以柔克刚。挫折给生活带来痛苦,磨难给人生带来打击,但也能磨炼人的意志,让你变得更加坚强。所以,为人处事,要掌握一个“度”,如果打破了这个“度”,也就打破了平衡状态,就不能完成任务和达到预期目标。做人要有度:言行要适度,情感含温度;做事要有度:要选准好角度,把握好程度。要谨防“千里之堤,溃于蚁穴”的教训,要牢记“虚心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的道理。当今世界向多元化和多极化发展。一方面,各国贫富悬殊巨大,强者与弱者界限分明;另一方面,有的国家推行强权政治,点燃仇恨,引发战争,唯恐天下不乱。这些霸权主义者不懂“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,即使是至强者,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;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,增益其所不能,久之也会变而为强。”的道理。其结果必然是穷兵黩武,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新中国在成立之初,虽然底子薄,基础差,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视这些强盗国家为外强中干、强弩之末的“纸老虎”,不畏强敌,敢于亮剑。能战方能止战。抗美援朝战争,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保卫和平、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,与朝鲜军民一道,经过两年零九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,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,捍卫了新中国安全,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,迎来了新中国70年的和平局面。今天,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,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由“站起来”到“富起来”到“强起来”的沧桑巨变,进入活力四射、繁荣富强的新时代。我坚信,我们在“中国梦”的指引下,必将成为体育强国、科技强国和文化强国,从而站在世界最强国之林。